南天竹葉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南天竹葉 nantianzhuye
【別名】南竹葉、天竹葉。
【英文名】Nanadinae Folium
【來(lái)源】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.的干燥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常綠灌木,高約2米。莖直立,圓柱形,叢生,分枝少,幼嫩部分常為紅色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有光澤,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,葉通常為三回羽狀復(fù)葉,長(zhǎng) 30~50厘米,小葉3~5片,小葉片橢圓狀披針形,長(zhǎng)3~7厘米,寬1~1.2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深綠色,冬季常變?yōu)榧t色?;ǔ纱笮?圓錐花序,長(zhǎng)13~25厘米,花直徑約6毫米。萼片多數(shù),每輪3片,內(nèi)兩輪呈白色花瓣?duì)?,雄?,離生,花藥縱裂,子房1室,有2個(gè)胚珠,花柱短。漿果球 形,熟時(shí)紅色或有時(shí)黃色,直徑6~7毫米,內(nèi)含種子2顆,種子扁圓形?;ㄆ?~7月,果期8~10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長(zhǎng)于疏林及灌木叢中,多栽培于庭院。分布于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四季均可采葉,洗凈,除去枝梗雜質(zhì)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(fù)葉,*末的小羽片有小葉3~5枚,小葉橢圓狀披針形,長(zhǎng)3~10厘米,寬0.5~1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表面深綠色或紅色。革質(zhì)。氣微,味苦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寒,味苦。歸經(jīng)無(wú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利濕,瀉火,解毒。屬清熱藥下分類(lèi)的清熱瀉火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用量9~15克。外用:適量,搗爛涂敷,或煎水洗。主治肺熱咳嗽、百日咳、熱淋、尿血、目赤腫痛、瘡癰、瘰疬。
【藥理研究】藥理學(xué)研究表明,南天竹葉在止咳平喘、抗菌、抗痙攣、降壓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活性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主要含木蘭花堿、維生素C、南天竹氰苷、穗花杉雙黃酮、南天竹苷A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確。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尿路感染:南天竹葉,車(chē)前草各15克,木通、扁蓄各9克。水煎服。(《萬(wàn)縣中草藥》)
?、谥文蜓耗咸熘袢~9~15克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)
③去風(fēng)火熱腫,眵淚赤痛:南天竹葉煎水洗眼。(《綱目拾遺》)
?、苤委彾荆耗咸熘袢~,搗爛敷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?、葜务ю叱跗穑耗咸熘袢~、威靈仙、夏枯草,金銀花各120克,陳酒四壺。水煮透,一日三服。每服藥酒,須吞丸藥。(《百草鏡》)
?、拗物L(fēng)火牙痛:南天竹葉15克,蟋蟀草、鐵馬鞭各12克。水煎服。(《萬(wàn)縣中草藥》)
?、咧涡吼岵。耗咸熘袢~、煎湯代茶服。(《綱目拾遺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