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夏枯草 xiakucao
【別名】夏枯球、棒頭草、白花草、鐵線夏枯、鐵色草、燈籠草、棒槌草。
【英文名】Prunellae Spica。
【來源】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L.的果穗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有匍匐莖。莖方形,直立,高達(dá)40厘米,帶紅色,被有向上的細(xì)毛。葉對生,卵形或卵狀矩圓形,長1.5~6厘米,寬0.5~2.5厘米,全緣或有疏齒,兩面均有毛,下面有細(xì)點,基部葉有長柄。輪狀花序密集成頂生假穗狀花序;苞片心形,具驟尖頭;花萼唇形,上唇3齒,下唇2齒,果熟時由于下唇2齒向上斜伸而閉合;花冠紫、藍(lán)紫或紅紫色,上唇盔狀,下唇3裂,中間裂片邊緣有流蘇狀小裂片,花冠筒內(nèi)基部有毛環(huán);雄蕊4枚,2強(qiáng),花絲頂端2叉,一叉具藥;子房上位,4裂。小堅果矩圓狀卵形?;ㄆ?~6月,果期6~10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路邊、山坡、田野、草叢中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【采收加工】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及果穗柄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棒狀,略扁,長1.5~8厘米,直徑0.8~1.5厘米,淡棕色或棕紅色。全穗由數(shù)輪至十?dāng)?shù)輪宿萼與苞片組成,每輪有對生苞片2片,呈扇形,先端尖尾狀,脈紋明顯,外表面有白毛。每一苞片內(nèi)有花3朵,花冠多已脫落,宿萼二唇形,內(nèi)有小堅果4枚,卵圓形,棕色,尖端有白色突起。體輕。氣微,味淡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寒,味辛、苦。歸肝經(jīng)、膽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火、明目、散結(jié)、消腫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9~15克;大劑量30克,水煎服。用治目赤腫痛、目珠夜痛、頭痛眩暈、瘰癘、癭瘤、乳癰腫痛、甲狀腺腫大、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、乳腺增生、高血壓。
【藥理研究】具有降壓、抗心律失常、抗炎、免疫抑制、降血糖、抗菌、抗病毒、抗細(xì)胞毒作用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薄層層析鑒定證明,不同生長時期的果穗(紅棕色、青色、黑色)均含熊果酸、齊墩果酸、咖啡酸、沒食子酸、夏枯草皂苷A、夏枯草皂苷B、傘形花內(nèi)酯、油酸等成分,黑色果穗所含熊果酸的量較低,而根和莖葉檢不出熊果酸和齊墩果酸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胃氣虛者慎服。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羊癲風(fēng),高血壓?。合目莶?鮮)90克,冬蜜30克。開水沖服。(《閩東本草》)
?、谥慰谘弁嵝保合目莶?克,膽南星1.5克,防風(fēng)3克,鉤藤3克。水煎,引點水酒臥時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?、壑胃螝饷浲矗合目莶?0克。煎水服之。(《吉人集驗方》)
?、苤务ю?,不問已潰未潰:夏枯草9克,大黃0.9克,甘草0.6克。水煎,頓服。(《方家方選》夏枯草湯)
?、葜纬喟讕拢合目莶荩ㄩ_時采,陰干為末。每服6克,米飲下,食前。(《綱目》引自《徐氏家傳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