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薊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大薊 daji
【別名】大刺兒菜、大刺蓋、老虎、馬薊、刺薊、草鞋刺。
【英文名】Cirsii Japonici Herba Carbonisata。
【來源】菊科植物大薊Cirsium japonicum Fisch.ex DC.的地上部分或全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或更高。根叢生,長圓錐形,肉質(zhì),鮮時(shí)折斷可見橙紅色油滴滲出。莖直立,基部被白色絲狀毛?;~有柄,矩圓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,長10~30厘米,羽狀深裂,邊緣不整齊淺裂,齒端具針刺,上面疏生絲狀毛,背面脈上有毛;莖生葉互生,無柄,基部抱莖。頭狀花序,頂生或腋生;總苞圓球形,有蛛絲狀毛。總苞片多層,條狀披針形,外層頂端有刺,花兩性,筒狀,花冠紫紅色。瘦果橢圓形,冠毛暗灰色,羽毛狀,頂端擴(kuò)展。花期5~8月,果期6~8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野生于山坡、路邊等處。分布于河北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季開花時(shí)采割地上部分,或秋末連根挖出,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大薊草:莖圓柱形,基部直徑可達(dá)1.2厘米;表面綠褐色或棕褐色,有數(shù)條縱棱,被絲狀毛;斷面灰白色,髓部疏松或中空。葉皺縮,多破碎,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羽狀深裂,邊緣具不等長的針刺;上表面灰綠色或黃棕色,下表面色較淺,兩面均具灰白色絲狀毛。頭狀花序頂生,球形或橢圓形,總苞黃褐色,羽狀冠毛灰白色。氣微,味淡。大薊根:長紡錘形,常簇生而扭曲,長5~15厘米,直徑0.2~0.6厘米。表面暗褐色,有不規(guī)則的縱皺紋。質(zhì)硬而脆,易折斷,斷面粗糙,灰白色。氣微,昧甘、微苦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涼,味甘、苦。歸心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涼血止血、祛瘀消腫。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涼血止血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9~15克,水煎服,或搗汁研末。外用鮮品適量,搗敷。用治衄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下血、外傷出血、癰腫瘡毒。
【藥理研究】 止血;有降低血壓的作用;抗菌;對無論離體、在位、已孕、未孕,或慢性子宮瘺實(shí)驗(yàn),均顯現(xiàn)明顯興奮作用,可使子宮張力增加,收縮幅度加大,逐漸發(fā)生痙攣性收縮,對十二指腸腸管呈抑制作用。據(jù)報(bào)道,全草顯生物堿及揮發(fā)油反應(yīng),對腦膜炎球菌、白喉?xiàng)U菌有抑制作用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鮮葉含有柳穿魚素、柳穿魚苷、6-甲氧基柳穿魚苷、6,4’一二甲氧基黃芩素-7-鼠李葡萄糖苷、5,7-二羥基-6,4’一二甲氧基黃酮。另含三十二烷醇、ψ-蒲公英固醇乙酸酯、β-香樹脂醇乙酸酯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寒出血、脾胃虛寒者禁服。
【相關(guān)藥方】①治熱結(jié)血淋:大薊鮮根30~40克。洗凈,搗碎,酌沖開水燉1小時(shí),飯前服,日服三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?、谥瓮鈧鲅捍笏E根,研成*細(xì)末,敷患處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?、壑畏伟b:鮮大薊120克,煎湯,早晚飯后服。(《閩東本草》)
?、苤委煱X瘡瘍,灼熱赤腫:大薊鮮根,和冬蜜搗勻,貼患處,日換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?、葜螤C火傷:大薊新鮮根,以冷開水洗凈后,搗爛,包麻布燉熱,絞汁。涂抹,日二三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?、拗窝劳?,口腔糜爛:大薊根30g,頻頻含漱。(《戰(zhàn)備草藥手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