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馬兜鈴 madouling
【別名】兜鈴、馬兜零、臭鈴鐺、水馬香果、臭拉秧子、獨行根。
【英文名】Aristolochiae Fructus。
【來源】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.et Zucc.的成熟果實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纏繞草本,全株無毛,有香氣。莖細長,扭曲,有棱。葉片三角狀狹卵形、卵狀披針形或卵形,長3~8厘米,寬2~4厘米,先端短銳尖或鈍,基部心形?;▎紊谌~腋,花被斜喇叭狀,長3~4厘米,花被管基部膨大成球形,中間收縮呈管狀,上部逐漸擴大呈斜喇叭狀,先端呈長尖尾;上部暗紅色,下部綠色。蒴果近球形。種子扁平而薄,鈍三角形或扇形,邊緣有翅,淡棕色?;ㄆ?~8月,果期9~10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山野樹林下。主產(chǎn)于河南、山東、江蘇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,干燥。
【藥材性狀】卵圓形,長3~7厘米,直徑2~4厘米。表面黃綠色、灰綠色或棕褐色,有縱棱線12條,由棱線分出多數(shù)橫向平行的細脈紋。頂端平鈍,基部有細長果梗,果皮輕而脆,易裂為6瓣。果梗也分裂為6條。果皮內(nèi)表面平滑而帶光澤,有橫向脈紋。果實6室,每室種子多數(shù)。平疊整齊排列。種子扁平而薄,鈍三角形或扇形。長6~10厘米,寬8~12厘米。邊緣有翅,淡棕色。氣特異,味微苦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微寒,味苦。歸肺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肺降氣、止咳平喘、清腸消痔。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3~9克。用治肺熱咳嗽、痰中帶血、腸熱痔血、痔瘡腫痛。
【藥理研究】對呼吸系統(tǒng)有鎮(zhèn)咳、祛痰和平喘作用,能增強免疫功能;還具有抗腫瘤、抑菌、降壓、抗生育、舒張支氣管、收縮平滑肌等作用。
【化學成分】含馬兜鈴酸、馬兜鈴次酸、木蘭花堿、木青香堿、馬兜鈴內(nèi)酰胺、季銨生物堿等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本品味苦而寒,內(nèi)服過量,可致嘔吐,虛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。
【相關藥方】①治久嗽不愈:馬兜鈴15克,蔞仁霜6克,北五味子3克。俱炒共為末,每服3克,早晚食后白湯調(diào)送。(《本草匯言》)
②治血痔諸瘺瘡:馬兜鈴30克,甘草15克,懷生地、干白術(shù)各60克。作五劑,水煎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)
?、壑尉盟?,腹肚如大鼓者:水煮馬兜鈴服之。(《千金要方》)
?、苤畏螝鉄衢],下為癃閉或為淋澀:馬兜鈴、懷生地各9克,生甘草3克,茯苓、木通、燈芯草各4.5克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)
?、葜涡耐矗捍篑R兜鈴一個,燈上燒存性,為末,溫酒服。(《摘玄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