燈盞細(xì)辛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燈盞細(xì)辛 dengzhanxixin
【別名】地頂草、燈盞花、雙葵花、燈盞草、罐兒草。
【英文名】Erigerontis Herba。
【來源】菊科檀物短葶飛蓬Erigeron brevisca pus (Vant.)Hand.-Mazz.的干燥全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莖被硬毛,兼有貼毛和腺毛。基生葉倒卵狀披針形或?qū)挸仔?,長1.5~11cm,全緣,邊緣被硬毛,兼有不明顯腺毛,稀近無毛,莖生葉少數(shù),窄長圓狀披針形或窄披針形,長1~4cm,基部半抱莖,無柄,上部葉線形。頭狀花序徑2~2.8cm.單生莖或分枝頂端,總苞半球形,徑1~1.5cm,總苞片3層,線狀披針形,長8mm,綠色,或上部紫紅色,外層背而被硬毛,兼有貼毛和腺毛,內(nèi)層近無毛。外圍雌花舌狀,3層,長1~1.2cm,舌片藍(lán)或粉紫色,管部長2~2.5mm,上郎疏被毛,頂端全緣。中央花兩性,管狀,黃色。瘦果窄長圓形,扁,密披毛,冠毛淡褐色,2層。花期3~10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海拔1200~3500米開曠山坡、草地或林緣。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貴州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
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二季采挖全草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長15~25cm。根莖長1~3cm,直徑0.2~0.5cm,表面凹凸不平,著生多數(shù)圓柱形細(xì)根,直徑約0.lcm,淡褐色至黃褐色。莖圓柱形,長 14~22cm,直徑0.1~0.2cm;黃綠色至淡棕色,具細(xì)縱棱線,被白色短柔毛;質(zhì)脆,斷面黃白色,有髓或中空?;~皺縮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狀披針形、匙形、闊披針形或闊倒卵形,長1.5~9cm,寬0.5~1.3cm;黃綠色,先湍鈍圓,有短尖,基部漸狹,全緣;莖生葉互生,披針形,基部抱莖。頭狀花序頂生。瘦果扁倒卵形。氣微香,味微苦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溫,味辛、微苦。歸心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活血通絡(luò)止痛,祛風(fēng)散寒。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9~15g,煎服或研末蒸雞蛋服。外用適量。用治中風(fēng)偏癱,胸痹心痛,風(fēng)濕痹痛,頭痛,牙痛。
【主要成分】全草含焦邁康酸,飛蓬甙(雙稱燈盞細(xì)辛甙),7-四羥基黃酮-7-O-β-D-吡喃葡萄糖酣酸甲酯甙,芹菜素,高山黃芩素,大波斯菊甙,芹菜素-7-O-葡萄糖糖酣酸甙(燈盞花甲素),車前黃酮甙和高山黃芩素-7-O-葡萄糖酣酸甙(燈盞花乙素),其中以前者為主含少量芹菜素-7-O-葡萄糖酣酸甙的混合物命名為燈盞花素。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