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芋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海芋 haiyu
【別名】廣東狼毒、羞天草、隔河仙、觀音蓮。
【英文名】Rhizoma Macrorrhizae。
【來源】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(L.) Schott.的根莖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可達(dá)5米。莖粗壯,粗達(dá)90毫米。葉互生;闊卵形,*大,長30~90厘米,寬20~60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廣心狀箭頭形,2裂,側(cè)脈9~12對(duì),粗而明顯,綠色;葉柄粗壯抱莖。花單性,同株;花序柄粗壯,每一葉腋內(nèi)約有2個(gè),長15~20厘米;佛焰苞的管長3~4厘米,粉綠色,苞片舟狀,綠黃色,先端銳尖;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。雌花序長2—2.5厘米,位于下部;中性花序長2.5~9.5厘米,位于雌花序之上;雄花位于中性花序之上;附屬體長約8厘米,有網(wǎng)狀槽紋;子房3~4室。漿果紅色?;ㄆ诖耗┫某酢?/p>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山野間。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臺(tái)灣、福建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。加工時(shí)以布或紙墊手,以免中毒,用刀削去外皮,切片,以清水浸漂6~7天,多次換水,取出曬干或鮮用。
【藥材性狀】干燥的根莖,呈橢圓形、長橢圓形或圓柱形,大小不一,長者可達(dá)90厘米,直徑3~6厘米或更粗。有時(shí)可見未除盡的栓皮及環(huán)狀的節(jié)和圓形的根痕。質(zhì)堅(jiān)實(shí),橫斷面白色粉質(zhì).維管束呈淡黃色點(diǎn)狀散在,內(nèi)皮層環(huán)清晰。氣微,味淡,嚼之發(fā)麻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涼,味辛。歸心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、膽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解毒、散結(jié)消腫。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3~10克。用治夏季感冒、痧氣腹痛、嘔吐腹瀉、山嵐瘴瘧、赤白帶下。外用治風(fēng)濕骨痛、癰腫疔毒、瘰疬痰核、蛇蟲咬傷。
【主要成分】含維生素B、抗壞血酸、煙酸、膽甾醇、菜油甾醇、豆甾醇等。有治療流感、鼻咽癌咽喉部放射反應(yīng)等作用。
【使用禁忌】本品有毒,不宜生食。體虛者孕婦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