醉魚草的功效與作用
【藥名】醉魚草 zuì; yú; cǎo
【別名】鬧魚花、癢見消、魚尾草、波折越、魚藤草、魚背子花。
【來源】馬錢科植物醉魚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.的莖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落葉灌木,高1~3米,樹皮茶褐色。小枝具四棱而略帶翼狀,幼時密被黃色星狀毛及鱗片。葉對生,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3~10厘米,寬1.5~3厘米,紙質(zhì)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鈍圓,全緣或有疏鋸齒,幼時背面密被黃綠色星狀毛及鱗片?;ㄐ蛩霠?,直立,長7~20厘米;花萼、花冠4裂,均有鱗片;花冠紫色,稍彎曲,冠筒內(nèi)面白紫色,具細柔毛;雄蕊4,花絲*短,著生于花冠筒下部;子房上位,2室。蒴果矩圓形,被鱗片。種子無翅?;ㄆ?~8月,果期10~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、溪邊的灌叢中,亦有栽培以供觀賞。分布于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(qū)。
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全株或葉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小枝呈四棱柱形,表面茶褐色。幼枝具密被黃色星狀毛及鱗片。葉對生,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表面淺黃棕色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鈍圓,全緣或有疏鋸齒,質(zhì)脆易碎?;ㄐ蛩霠?,長7~20厘米,花冠4裂,呈暗棕色。氣微,味微苦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溫,味苦、辛。有小毒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止咳定喘,活血祛瘀,驅(qū)蟲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10~30克,水煎服。鮮草量可酌情加大。臨床上可用于治療感冒、咳嗽、哮喘以及跌打損傷,外傷出血。還可治療鉤蟲病。
【主要成分】含醉魚草黃酮醇苷( budddleofavonoloside)、醉魚草糖苷( buddleoside)及多種黃酮類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本種花葉有毒,如服用過量會引起頭暈、嘔吐、呼吸困難、四肢麻木和震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