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蔻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豆蔻 doukou
【別名】白豆蔻、白蔻、白蔻仁、多骨、殼蔻。
【英文名】Amomi Fructus Rotundus
【來源】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.的成熟果實(shí)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叢生草本。根莖匍匐,粗壯。葉2列,葉鞘邊緣紙質(zhì)或膜質(zhì),無毛;葉舌先端圓形,無毛;幾無葉柄;葉片披針形,先端尾尖,基部楔形,兩面無毛。花序從根莖上抽出,常半掩于土中;花序倒卵形至倒錐形,土黃色,先端圓形至平截;苞片橢圓形,紙質(zhì),邊緣較薄,有疏長柔毛,表面有內(nèi)凹的縱細(xì)脈10~15條,先端鈍;花著生于苞腋;小苞片白色,管狀;萼管狀,白色,外被微毛,先端3齒裂;花冠管較萼管略長,白色,狹橢圓形;唇瓣長圓形至倒卵形,白色,先端圓形或近平截,中肋略加厚,先端常呈橘黃色;側(cè)生退化雄蕊,鉆狀;花絲寬而有溝,藥隔附屬物3裂;蜜腺2,半圓柱形;子房下位,被毛。蒴果土黃色或間有棕紅色,近球形,有3棱,被柔毛,先端鈍尖,花被宿存。種子多角形,棕紅色,芳香?;ㄆ谌辏⒒ㄆ?~6月,果期7~8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溝谷或林下陰濕處。我國多栽培于疏林或陰棚下。原產(chǎn)于印度尼西亞?,F(xiàn)我國海南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多于7~8月果實(shí)即將黃熟但未開裂時(shí)采集果穗,去凈殘留的花被和果柄后曬干;或再用硫黃熏制漂白,使果皮呈黃白色。
【藥材性狀】類球形。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,有較深的縱向槽紋,頂端有突起的花柱基,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,兩端均具有淺棕色茸毛。果皮體輕,質(zhì)脆,易縱向裂開。種子呈不規(guī)則多面體,背面略隆起,表面暗棕色,有皺紋,并被有殘留的假種皮。氣芳香,味辛涼略似樟腦。印尼白蔻個(gè)略小,表面黃白色,有的微顯紫棕色,果皮較薄,種子瘦癟,氣味較弱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溫,味辛。歸脾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化濕消痞、行氣溫中、開胃消食。屬化濕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3~6克,入煎劑宜后下;或入丸、散。用治濕濁中阻、不思飲食、濕溫初起、胸悶不饑、寒濕嘔逆、胸腹脹痛、食積不消。白豆蔻仁3錢,為末,酒送下,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(《赤水玄珠》)。
【藥理研究】對(duì)豚鼠實(shí)驗(yàn)性結(jié)核能增強(qiáng)小劑量雙氫鏈霉素的治療作用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主含揮發(fā)油,另含桉油精、a-蒎烯、p-蒎烯、樟腦、月桂烯、丁香烯等。
【使用禁忌】陰虛血燥者禁服。
【相關(guān)藥方】①治胃腹脹滿,嘔吐:白豆蔻3克,藿香6克,半夏、陳皮各4.5克,生姜6克。水煎服。(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)
?、谥挝咐渚眠溃?u>沉香、白豆蔻、蘇葉各3克,上共為末。每服2.1克,柿蒂湯下。(《壽世秘典》)
?、壑稳焉飮I吐:白豆蔻3克,竹茹9克,大棗3枚。將生姜搗碎取汁,取3藥煎取1茶杯( 50~60毫升),過濾,沖姜汁服。[《武漢醫(yī)藥衛(wèi)生》1959,(3):288]
?、苤萎a(chǎn)后呃逆:白豆蔻、丁香各15克。研細(xì)。桃仁湯服3克,少頃再服。(《乾坤秘韞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