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味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*味 duyiwei
【別名】野秦艽、巴拉努努(藏)。
【英文名】Lamiophlomis Herba。
【來(lái)源】唇形科植物*味Lamiophlomis rotata (Benth)Kudo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矮小草本,高2.5~10厘米。根及根莖直立,較粗,有皺紋。無(wú)莖。單葉基生,4(~6)枚,菱狀圓形或腎形,質(zhì)厚,邊緣具圓齒,上表面皺,密被白色絨毛,下表面脈上有稀疏柔毛,基部淺心形,或?qū)捫ㄐ蜗卵兀吘増A鋸齒,頂端鈍圓或急尖,近基出側(cè)脈3對(duì)?;ㄐ蜷L(zhǎng)3.5~7厘米,花序軸密被毛,苞片披針形,倒披針形或線(xiàn)形,長(zhǎng)1~4厘米,上部苞片漸小,基部下沿,邊緣全緣,頂端漸尖,具睫毛,小苞片長(zhǎng)約8毫米,花萼干后紫棕色,脈上有毛,萼齒寬三角形,頂端具長(zhǎng)約2毫米刺尖?;ü谧仙?,紅紫色或約棕色?;ㄆ?~7月,果期8~9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海拔2700~4900米的高同強(qiáng)度風(fēng)化的碎石灘中或高山草地。主產(chǎn)于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西藏、云南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花果期采割,洗凈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葉蓮座狀交互對(duì)生,卷縮,展平后呈扇形或三角狀卵形,長(zhǎng)4~12厘米,寬5~15厘米;先端鈍或圓形,基部淺心形或下延成寬楔形,邊緣具圓齒;上表面綠褐色,下表面灰綠色;脈扇形,小脈網(wǎng)狀,突起;葉柄扁平而寬。果序略呈塔形或短圓錐狀,長(zhǎng)3~6cm;宿萼棕色,管狀鐘形,具5棱線(xiàn),萼齒5,先端具長(zhǎng)刺尖。小堅(jiān)果倒卵狀三棱形。氣微,味微澀、苦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平,味甘、苦。歸肝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活血止血,祛風(fēng)止痛。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(lèi)的活血止痛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2~3克,煎服。用治跌打損傷,外傷出血,風(fēng)濕痹痛,黃水病。
【主要成分】葉含木犀草素,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甙,槲皮素,槲皮素-3-O-阿拉伯糖甙,槲皮素,槲皮素-3-O-阿拉伯糖甙,芹菜素-7-O-新陳皮甙。地上部分含山梔甙甲酯,8-O-乙?;綏d甙甲酯,胡麻屬甙。
【使用禁忌】無(wú)瘀滯及孕婦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