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貝母的功效與作用
【中藥名】土貝母 tubeimu
【別名】大貝母、假貝母。
【英文名】Bolbostemmatis Rhizoma。
【來源】葫蘆科植物土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( Maxim. )Franquet的塊莖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攀援草本。鱗莖近球形,由數(shù)個至十余個肥厚鱗葉聚生而成。莖細弱,卷須單一或分叉。葉具短柄;葉片卵狀近圓形,長5~10厘米,寬4~9厘米,掌狀5深裂,裂片再3~5淺裂,基部裂片的頂端有近白色腺體1~2對?;▎涡?,雌雄異株,呈疏散圓錐狀花序或單生;花黃綠色,花萼與花冠相似,基部合生,上部5深裂;雄蕊5枚,分生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3。果圓柱形,成熟時由頂端蓋裂。種子6,斜方形,先端具膜質(zhì)翅?;ㄆ?~7月,果期8~9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山陰坡、林下。現(xiàn)多栽培。分布于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云南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洗凈,掰開,煮至無白心,取出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多角形、三棱形或不規(guī)則半透明塊狀,大小不一。表面棕色或棕紅色,凹凸不平。腹面常有一縱凹溝,基部有連在中軸上的短柄,背面多隆起。質(zhì)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角質(zhì)樣,平滑,發(fā)亮。氣無,味微苦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微寒,味苦。歸肺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散結(jié)、消腫、解毒。屬拔毒生肌藥。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4.5~9克,內(nèi)服煎湯。用治乳癰、瘰疬、乳腺炎、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、慢性淋巴結(jié)炎、肥厚性鼻炎。
【主要成分】含生物堿、蔗糖等成分。土貝母的成分與貝母不同,作用有很大差異。藥理試驗結(jié)果已表明,有抗炎和抗癌作用,另對免疫功能也有多方面的影響作用。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確。